盘点2014年热门机械子行业
分类:
发布时间:
2013-12-30
导读:从2008年9月份开始,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生产任务和市场销售量萎缩。2013年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生存困难,纷纷寻求转型升级,政府不再以短期刺激措施拉动GDP增长,转而推动经济向依赖于内需的发展模式,铁路、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等将成为重点投资方向。2014年,与之相关的行业将会得到发展,机械子行业将被看好。
农业机械
截至2012年底,中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连续8年年平均增长超20%,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农机使用第一大国,农机装备制造第二大国。2013年,中国农机工业的发展可以用“一枝独秀”来形容,不仅跑赢了机械行业这个大盘,而且增幅位居13个机械子行业之首。在全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增速放缓甚至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农机行业取得的业绩,也让曾经一度领先的工程机械、机床、印刷机械等行业“望尘莫及”。
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我国农机行业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生产集约化将进一步提升机械化率。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土地流转),特别是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农机大户的崛起,农业机械化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将加速发展。我们看好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大型农机龙头。
工程机械行业
2013年,由于受春节及“两会”的影响,工程机械下游需求复苏相对较弱,行业销售量仍然低迷。然而,低产能利用率令折旧压制毛利率。挖掘机开机率提升且租金水平维持,综合收益率改善,预计挖掘机需求将持续小幅复苏。
如今,景气企稳,上市公司业绩将触底反弹。前三季度行业整体ROE为7%,接近上一轮周期底部2005年6%的水平。未来随着行业收入规模恢复,上市公司ROE水平将回升,行业存在估值修复的动力。
油气装备
“2013年我国天然气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2012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报告称,预计全年表观消费量达到16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9%,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5.8%。预计2013年天然气进口总量将达53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3.8%,对外依存度将达32%。其中,LNG进口量1650万吨,同比增长14.6%;管道气进口量达到3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1.6%,缅甸气将成为新的进口气源地。随着价格改革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进,2013年进口天然气价格倒挂有望缓解。
天然气供需矛盾加剧,看好上游勘采设备市场机会。由于近两年天然气下游应用项目集中投产,国内天然气供需缺口持续加大,我国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将加快发展。未来两年国内在上游勘探开采设备、油田服务、中游管道输气等领域的投资会继续加大。而受天然气涨价预期加强的影响,下游天然气应用领域内的企业短期内将承受压力。
自动化行业
机器人是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农业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农用机器人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生产力成本上升,工业自动化成为发展趋势,这也成为机械设备板块中的一个亮点。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2005年至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为9%,其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均销售增长率达到25%。IFR预测,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有望在2014年爆发,大规模实现机器替代人工,到2015年底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超3万亿。
机器人和物流自动化面临长期发展机遇。目前我国经济环境与日本上世纪80年代时很类似,工业由重化工发展阶段向高加工度化及技术集约化阶段过渡。现在我国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的数量仅为25台,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指标普遍在50台以上。假设未来5年,我国机器人使用密度达到100台/万人的水平,未来5年国内机器人销量复合增速要达到30%。
轨道交通装备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研发、制造和服务体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研发能力显著提升、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运输业提供了重要的装备支撑与保障。
2013年,中国铁路完成政企分开,成立铁路总公司。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细化、落实,将为轨道交通建设投资提供充足保障。地铁和城际轨道交通正进入快速发展期,有望维持较长的景气周期。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建设装备制造强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地把握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趋势、新变化、新特点,加快产业调整提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新跨越。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轨道交通在未来5~10年仍将保持较快发展,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
船舶装备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船舶工业高速发展的五年。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6560万载重吨,跃居世界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达43.6%,完成工业增加值1662亿元,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4%,实现销售收入超过6000亿元,船舶出口额突破400亿美元,“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在主流船型、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主要船用设备本土化配套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造船周期明显缩短,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
2013年全球新船订单超过1亿DWT,同比增长约150%,订单价格略有回升,船舶行业周期已经触底。由于船舶运力总体仍过剩,而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所以行业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造船企业继续强弱分化,新船订单向财务稳健、交付能力强的船厂集中。
“十二五”时期,船舶工业将进入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船舶工业全面做强提出更紧迫的要求,产业发展既面临重要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机遇,船舶工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和融资环境持续向好,海运贸易和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广阔;我国船舶工业仍将处于成长期,产业基础更加雄厚,依然具有劳动力、技术、资本、市场等综合比较优势,承接世界造船中心转移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船舶工业再上新台阶。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船舶运力和建造能力过剩,造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散货船等常规船型需求乏力,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需求相对旺盛;国际海事新标准、新规范频繁出台,船舶安全、绿色、环保要求全面提高,先进造船国家加强技术封锁,不断构筑技术壁垒;世界造船竞争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与此同时,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汇率、原材料和设备价格波动加大,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积极创造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专用设备
目前国际电梯市场基本由美国奥的斯、芬兰通力、瑞士迅达、德国蒂森、日本三菱、东芝、日立、富士达等八大名牌垄断,他们的销售服务网点遍布世界各地广大中心城市,合计销量占到全球总销量的90%以上。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梯消费市场,巨大的需求吸引了全世界所有知名电梯企业来华投资,我国电梯市场也给这些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电梯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据中国电梯协会统计,截至2010年底,奥的斯、三菱、日立三大品牌合计已占据了我国电梯市场40%-50%的市场份额。迅达、通力、蒂森、东芝、富士达等其他外资品牌占据了20%-30%的市场份额。民族品牌占据了30%的市场份额,并且已显现出市场份额将不断上升的态势。
电梯13年的大幅上涨源自地产超预期、成本下降与年初的低估值。14年收入增速或随地产放缓至15%,利润增速预计20%,与14年平均PE15X匹配。
(来源:中国农机总网)
关键词:
下一页: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