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开启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新变革
分类:
发布时间:
2013-11-28
导读:在我国耕地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实现持续提高粮食产量和保护耕地两不误?保护性耕作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降低种田成本的基础上,实现稳产、增产。从18亩到1亿亩,从舶来品到技术本土化,从干给农民看到农民自己干,保护性耕作在我国已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
这种基于对农田免耕少耕和秸秆留茬覆盖还田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抗旱节水能力以及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不仅是对我国传统农业耕作技术的巨大革新,更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伟大工程。而今,保护性耕作技术正朝着更加节能、更加高效、更加环保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路前行。
保护性耕作长达二十年的心路历程
在世界上,保护性耕作最早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而兴起的一种新型土壤耕作模式。基于同样的目的,20世纪90年代保护性耕作引进我国时,选取了一年一熟地区的山西临汾进行试验。从那片只有18.6亩的地块发轫,20年间农机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对比试验、研究,消化吸收国外技术,集成创新了适应不同类型旱作区、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包括东北平原区、东北西部干旱风沙区、西北黄土高原区、西北绿洲农业区、黄淮海两茬平作区、华北长城沿线区等六大类型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这些模式不但农艺上先进可靠,而且机械化作业可行,能够适应我国土地经营规模较小、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农业生产现状。
在这20年间,我国的农业也不断向着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更是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强大支撑。从最早的试验示范田到中央财政投入的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区,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到成方连片、整村整组的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模式也在不断转型升级。山西省依托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广泛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示范活动,并积极组织他们进行跨区作业,不仅有效地加快了推广速度,而且保护性耕作作业的大规模开展又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机手参与到该项农机作业服务中来,既增加了机手收入,又促进了保护性耕作的快速发展。陕西省把“集中连片、整村整乡”推进以及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措施,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条建立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的方法,即重点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建立了以村、组干部及党员干部作为示范户和监督员的机制,按照“整村、整乡推进”模式稳步推进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20年的不断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得到印证。“我们村采用的保护性耕作,麦苗明显比其他村的好,出苗整齐均匀,麦苗旺盛强壮,根系发达。”山东省兖州市小孟镇二村村民闫波看着自家麦苗乐呵呵地说。今年兖州市免耕播种小麦面积14.5万亩,苗情明显好于传统播种小麦,专家预测亩均增产50公斤以上。
2012年小麦播种期间,山西麦区雨水充足,小麦出苗良好,但去年冬天到今年麦收期一直无有效降雨,大部分旱地小麦长势不好,甚至有绝收现象,引起小麦大幅减产,而保护性耕作实施地块却显示了明显优势。临猗县的小麦测产调查,一年一熟小麦保护性耕作田平均亩产140kg,对照田平均亩产110kg;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田平均亩产343.3kg,对照田平均亩产315.6kg。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节省了翻耕、耙耱环节,每亩可减少生产成本35—40元,农民每亩可节本增效90元左右。
再以河北省监测数据为例,监测数据表明:一是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提高土壤含水量6.3%以上,减少水土流失13%以上,有利于保护和节约水资源。单季作物可少浇一次水,每亩节省灌溉用水40—80立方米。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有机质含量0.3克/千克以上。二是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平均每亩节约农机作业费用28元,节省灌溉费15元,亩平均增产22公斤左右,有力地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三是实施保护性耕作可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据河北省与中国农业大学在丰宁、张北建立的农田沙尘测试区多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大风扬沙61.2%—81%左右,而且还有效抑制了秸秆焚烧,减少了环境污染,具有明显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
保护性耕作效益更具话语权
“如果说最初引进保护性耕作时我们注重的是这套技术在中国的可行性的话,那么如今我们更关注的是保护性耕作能不能解决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中心高焕文教授认为,目前,我国旱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三阶段。第一阶段(1992—2000年)解决了保护性耕作在我国的可行性与一年一熟地区的技术与机具问题,第二阶段(2001—2010年)解决了一年两熟地区的技术与机具问题,为我国旱地保护性耕作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是保护性耕作发展成为我国旱地主体耕作技术,取代以翻耕为标志的传统耕作,推动我国旱地农业跨上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稳产高产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而能否成为主体耕作技术,关键是保护性耕作能不能成为一项公认的高产技术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其次是能否实现全程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规模化经营的需求。”高焕文教授说。
山东省平度市兰底镇桑园村党支部书记王玉芹的故事正好印证了高焕文教授的观点。2006年秋天,农机部门在兰底镇进行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试点试验,王玉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名参加了实验,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她在自家20亩的小麦田搞起了保护性耕作。一年后的夏收时,经农业专家组织测产,王玉芹的小麦田与周边没有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相比,每亩增产近50公斤。尝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甜头的王玉芹抓住国家土地流转政策改革的有利时机,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流转了本村700亩、邻村800亩土地,租期5年,自己搞起了保护性耕作规模化种植。如今,每年仅种植粮食,粗略一算,王玉芹也有200多万元的收入。
“其实在我们山东这样的一年两熟粮食高产地区搞保护性耕作,在技术要求上更难,对农机农艺的要求更高,但是我们的推广速度却非常快,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让农民看到了真金白银的效益。”青岛市农机局处长何明说。
众所周知,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及粮食产量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长期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的生产方式,使得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紧缺、旱情趋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国际主流观点对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增产要求并不高。但是要想在我国一年两熟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首先就得保证产量。”高焕文说,在一年两熟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要想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除了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优势要发挥,更重要的是需要挖掘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增产潜力。
如何让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效益体现呢?高焕文教授带领他的团队不断钻研,在解决了秸秆处理、免耕播种、杂草病虫害防治、深松四项基础技术之后,开始向种植模式、播种量、肥料管理和灌溉管理上下功夫,建立起一整套保护性耕作高产高效的技术体系。“我们不靠大投入,而是靠土地大面积和农机大马力,做到精细化管理,减少投入和资源消耗,从而达到节本增效、粮食增产的效果。”
发展之余偶遇瓶颈亟待突破
早期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重点在培肥地力、减少水土流失和扬尘,效果的体现需要一定年限才能慢慢显示出来,注重眼前利益的农民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操作规范、技术性强的综合性新技术,对农户和农机手都提出了高要求,所以在推广上必须要求既要政府重视、又要大笔资金投入,还需要农机主管部门长期不懈地技术指导支持。同时,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对农艺制度提出了更多更细的技术要求,也给其大面积推广带来了难题。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还需要农民更新购置免耕施肥播种机、秸秆粉碎还田机、深松机、施药机等新型农机具。在传统耕作尚处主导地位的现阶段,传统耕作机具还有较大的使用空间,使得已有农机户更新机具缺乏紧迫性。
“另外,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相对传统作业机具价格高,农民的资金积累有限,现行的机具补贴标准按不超过机具价格30%的标准核定,农民即便认识到保护性耕作的优越性,主动购买保护性耕作机具的意愿也不强。加之保护性耕作机具还存在着一些适应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不足,也给农民自愿购买带来了阻碍。所以一些地方有时会出现有示范项目时就搞保护性耕作,一旦项目结束,开展保护性耕作标准就会降低的现象。”何明说。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机、农艺等多部门和农作物栽培、土肥、种子、植保等多个技术领域,关系到农作物整个生长周期各个环节。任何一项农业技术的推广都存在着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所以必须依托政府和管理部门的长期投入,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技术科研、推广上给予资金支持。当前,我国的保护性耕作无论是在种植模式、农艺技术还是机具研发上都还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所以必须站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高度,以长期战略的眼光,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任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不整地、不灭茬、不打垄,地里遍布玉米秸秆,表面看就像撂荒地……每逢农忙时节,我国越来越多农民正在改变传统的“精耕细作”,代之以“免耕”的保护性耕作,粮食产量高、效益好,开启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变革。
(来源:中国农机总网)
关键词:
上一页:
下一页: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