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市场即将进入转型期
分类:
发布时间:
2013-11-21
导读:在惠农政策的强力推动下,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十年发展黄金期,我国农机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农机市场洗牌加速,农机市场主体正发生着深层次结构性调整。传统的农机市场消费模式受到冲击,引爆新的需求,农机市场即将进入转型期。
农机市场即将进入转型期
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最新数据统计,今年1~9月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工业增加值率为13%,高于同期机械行业9.9%的增加值率,表现较为突出。虽然第四季度是农机工业的传统生产淡季,增速有可能下降,但是分析人士认为今年农机工业有望继续保持15%以上的增幅。
从产量看,骨干企业谷物联合收获机的产量增幅为26.92%,其中,轮式小麦机增长了41.42%,玉米机增幅38.7%。销售玉米机33468台,产销率89.18%,其中四行玉米机的产销率为84.56%。骨干企业谷物联合收获机1~9月销售收入同比增加18.25%,利润同比增加20.79%,高于收入的增幅。
1~8月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0.21亿元,同比增长了17.76%。拖拉机、畜牧机械和零部件在子行业中利润同比增幅排名前三。大多数子行业利润的增幅均超过收入的增幅,这主要得益于今年机械工业的上游供给价格较低,钢材、有色金属、燃料动力等价格下滑较大,缓解了成本上升压力。
对此,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宁学贵分析,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低位运行的今年,农机工业能够保持快速发展有很多的因素,比较突出的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政策拉动效应明显,二是市场的刚性需求继续增大,三是投资拉动效应明显,四是企业产业升级的成效推动了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我国土地集中,将催生我国农机市场新的需求模式“哑铃型”模式。即从需求量分析,呈现出两端大、中间小的形态。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土地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带,随着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的快速推进以及农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的迅猛崛起,在一些经济发达区域,将出现类似于欧洲庄园经济模式的新的农村模式,这种模式直接推动我国农机需求向大型化、复式作业方向发展,中小型农机将彻底回归田间管理的角色。
今后几年,我国农机市场的重点将开始由三大作物为重点向经济作物转移。经济作物的机械化必将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经济作物的收获机械化,包括甘蔗、棉花、马铃薯、油菜籽、甜菜等,而作为种植面积较大的甘蔗收获机械化将成为重点之一。以甘蔗机械化水平为例,从整体水平看,我国甘蔗生产中耕整地、种植、田间管理、运输等方面的机具已有成熟机型,并已在推广使用,而收获仍是人工劳作,采用人工砍断、剥叶、打捆装运的作业流程,每个劳动力每天只能收0.5~0.6吨,每单位面积需要8~10个劳动力,人工砍蔗费用已经占了甘蔗生产成本的40%以上,甘蔗收获的机械化成为制约糖料生产的关键因素。
在大型农场、家庭农场,高端产品将更受青睐,如拖拉机将进一步向机电液一体化、电脑智能、故障诊断监控系统、地头自动管理系统、变速箱、全负荷动力换挡、巡航系统—能自动调节速度、挡位、油门、高压共轨系统等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生活状况的提高,消费者除关注产品的高端化外,他们还会更加关注舒适性,譬如在作业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弯腰、走动等容易消耗体力的操作、驾驶室应舒适豪华并配有空调等。这些变化已经不是梦想,越来越逼近现实。
在2013年上半年举行的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曾经表示,虽然我国农机装备数量大幅增加,但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运用基础设施条件差现象依然严重存在;虽然农业生产方式整体迈入了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但还有10个省市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低于40%;虽然农机从业人员数量庞大(机手超过5000万人),农机专业合作社有了较大发展,但服务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高技能人才少,农机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亟待提高;虽然我国农机工业产值全球第一,但仍面临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很多农机产品质量不稳定、可靠性不高,新产品新技术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等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然而,巨大的中国农机市场,不但吸引了非农机企业诸如汽车企业、工程机械企业前来淘金,国际农机巨头也加快了布局中国的步伐。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资额增幅高达169.76%,国外农机企业抢滩中国市场的力度继续加大。今年德国克拉斯公司通过控股山东金亿布局中国,至此,全球知名农机大企业都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制造基地。日本久保田公司也正式进入了它从未涉足过的玉米联合收获机领域,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因此,农机行业竞争质量的升级将进一步推动农机产业结构升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将成为必然。
我国农机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准确把握新时期农机市场发展规律、发展路径、发展趋势,科学分析影响和制约农机市场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推进农机市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在新阶段,我国农机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用户主导市场,企业需要转变观念。目前,我国农机市场主要由买方市场所主导,用户成为市场发展的推动者。部分农机企业在研发、制造农机产品还没有建立客户导向,仍以企业导向为主,产品难以适应不同区域种植模式、农艺的要求。同样是大马力拖拉机,新疆用户主要使用牵引功能,东三省用户则主要使用动力输出功能。
产品向技术主导型发展,发展步伐亟待加快。回顾20世纪以来国际农机产品的发展进程,实际上是农机专业技术不断融合液压、自动控制、微电子、信息与生物等高新技术,向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方向快速发展的过程。爱科公司挑战者MT865橡胶履带拖拉机功率提高到415千瓦,英国JCB公司Fastrac系列拖拉机最高时速达到68千米/小时。为提高工作效率,发达国家大马力拖拉机广泛采用了动力换档或无级变速装置。我国农机制造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约30年,受工艺技术、液压、材料等方面的影响,农机产品多为抵挡、低价位、中小型、低技术含量产品,大型、高效、复合、低耗农机产品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挑战。目前,仍缺乏批量制造动力换档拖拉机的能力,主流拖拉机制造技术相当于国外上世纪初水平。
农机补贴成效显著,用户作用需要加强。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规范和促进本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世界各农业大国的通行做法。我国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我国逐步形成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为总纲,国务院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为主干,农业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为基础,相关法律法规为补充的上下衔接、相互配套的农机化法律法规体系,为惠农、强农政策提供了支撑。但也应看到由于补贴资金不能完全满足要求、供需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少数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部分地区结算速度缓慢等一些问题仍然存在。购机补贴需求环境仍由农机主管部门主导,部分用户差异化实际需求未得到解决,影响了购机热情。
流通企业产业化发展,资源未得到充分优化。集团化运营、跨区域经营、产业化发展、模块化运作是农机流通企业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农机企业弱乱散小的格局仍没有改变,还没有出现一家百亿级的流通企业。我国流通企业主要优势保持在区域性运作,缺乏全国性的战略思维。服务能力滞后于销售能力。和优势制造企业缺乏协同的战略联盟,资源共享、能力提升方面仍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自主创新步伐加快,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全球研发资源共享平台化是农机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我国农机企业坚持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相统一的发展思路,积极创新产学研模式,与国外技术同步在国外创立研发机构,突破了一批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境和重点区域的重大装备。但也应看到,我国农机企业整体研发资金普遍不足,重要产品和工艺技术主要靠国外引进,基础和共性技术缺失,技术创新机制仍未形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国际化战略有序推进,竞争实力仍需加强。从全球看中国、中国是全球竞争,从中国看全球,中国是世界工厂。全球化运作、全球化协调和全球化营销将成为中国农机企业全球化竞争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农机企业同跨国公司在营销模式、资本实力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市场仍未建立稳固的网络渠道,竞争方式主要靠价格竞争,在国际化战略推进中的资源优化、能力提升和文化融合方面,缺乏长远的营销战略、战术支撑。
当前,我国农机市场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与农机市场健康发展有关的政府、科研部门和农机企业等应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顺应发展规律,以战略举措推动农机市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来源:中国农机总网整理)
关键词: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推荐新闻